黄晓勇: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

由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共同指导,中国商务出版社、中商智库、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联合主办的“2019全国外商大会”1月22日至23日在北京隆重召开。来自国家各部委、各国际组织、国家高端智库学者、跨国公司高管、各地方政府官员、各类园区负责人及国内外企业代表、各主流媒体等嘉宾出席大会。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黄晓勇教授发表了题为《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演讲。以下为黄晓勇教授讲话全文:
 


 

    《论语》开篇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今天我很高兴和这么多远道而来的中外朋友们一起讨论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的经验与逻辑。

纵观世界历史,人类社会的进步总是由思想解放引领的。从思想的形成过程和人类自身的认知规律来看,人的思想又总是会受到认知边界、传统观念、科技条件等因素的局限。因此,无论个人的完善、社会的进步还是国家的发展都需要打破阻碍或束缚人们思想的各种藩篱,始终以解放思想为引领。解放思想实际上应是理解和评价中国改革开放的钥匙。下面谈三点认识以请教于各位。

 

一、解放思想为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奠定理论基础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回望过去40年,可以说中国的改革开放史就是一部思想解放史,可谓是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解放思想的先声即是冲破两个凡是的束缚和禁锢,从此,中国开始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第二次解放思想,应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提出了三个有利于 的标准,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次思想解放廓清了姓资姓社的迷雾。当时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十几年了,但是围绕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引进外资、市场经济等新情况、新问题,出现了姓资姓社的疑问和争论。三个有利于 标准的确立使人们挣脱了姓资姓社桎梏的束缚,并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

第三次解放思想可以说是1997年对于是推行资本主义化的改革,还是推行社会主义的改革争论的澄清。这一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为中国指明了所有制领域推进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 并以鲜明的态度有力地澄清了姓公姓私的争论,再一次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成功迈向新境界。

回顾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一条清晰的线索:凡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都伴随着解放思想所带来的重大实践,这些实践所取得的成果又反过来促进了思想和理论的重大创新和突破。中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今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愿仍然要继续推动解放思想,不断深化改革开放。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为巩固改革开放的成果提供了制度支持

中国40年改革开放的历程,总体上是沿着两条主线不断深化的。第一条主线是推进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改革,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个体私营经济的重生和发展,二是外资经济的引入和发展,三是公有制(国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的调整和改革,以及三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角色变化和定位。经过40年改革开放,中国各种所有制经济的资产都大幅增加,但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的优势地位并没有变,而且十九大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也为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提供了很大的空间,接下来,相关制度安排和政策机制形成便成了落实的关键。

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二条主线是经济运行机制的改革,主要包括以市场取代计划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政府主要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控宏观经济,使其稳定健康运行。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从经济活动中引入巿场机制展开的,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都表明,经济要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加快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就必须强化市场机制的作用。其核心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即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等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指出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这充分说明了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心所在、要义所系。

中国改革开放的这两条主线是互相促进、互相渗透的。所有制的调整和改革,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使社会形成多元的市场主体,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与活力源泉。40年的实践也充分证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越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就越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而市场化改革越深入越充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就越能完善和成熟

 

三、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制度的重要保障

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制经济。法制与市场经济相互依赖,相互促进。法制既可以成为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又可以从法律上确立市场的主体地位,还可以形成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规则。法制有助于遏制无序恶性竞争,保障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马克思指出:先有交易,后来才由交易发展为法制……这种通过交换和在交换中才产生的实际关系,后来获得了契约这样的法的形式。恩格斯认为:在社会发展某个很早的阶段,产生了这样的一种需求:把每天重复着的生产、分配和交换产品的行为用一个共同规则概况起来,设法使个人服从生产和交换的一般条件。这个规则首先表现为习惯,后来便成了法律。可见,法律法规随着市场经济的产生而产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并形成法制社会。

因此,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只有用健全的法律法规规范、引导和制约交易主体的经济行为,保障交易主体的经济权益,才能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应从管理经济、调控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同时调控与服务手段必须法制化,即以法律形式进行经济调控,用法律规范约束政府行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水平越高,这种依法治国的水平和要求也就越高。

      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进程中,始终伴随着解放思想、依法治国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这些最重要的发展元素。时至今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她们也必将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与意义。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取消
技术支持: 珠峰建站